湛若水墓位于增城市永和镇陂头的天蚕山麓。全墓用灰沙三合土板筑,气势恢弘。1984年增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
明代大儒,太子少保与王阴阳齐名兼好友湛若水之墓,立亥兼乾326度,戌方下脉,左收乾亥壬子,右收辛戍,坤申水出巽水,拜堂放乙水,大地格局!
随山势由上而下分成四级,从第一级的坟头而下至第四级的池座总长21.3米。坟头由板筑墙绕成半圆筒形,口宽5.5米,正中坟包独特,用灰沙筑成一座四柱三间的碑楼,分上下两层。下层宽广,正间辟碑龛,高1.46米、宽0.76米。上层亦四柱三间,四面缩减,两层的立面如“凸”字形。上层正间有篆文“谕葬”2字。第二级为拜台,左右两边的板筑墙上分列双钩篆文“山斗八座贞儒千载”、“九十五年全归不朽’’16字,是称誉他学术辉煌一生的赞铭,刻字与板筑同出。拜台在正中间,板筑,横长5.15米、宽2.55米、高1.13米,墓主棺具深埋在拜台下面。第三级前台宽14米,颇宽敞。第四级为池座,深6.4米,宽与第三级同。池座的前边及两侧都有望柱、栏板围成一匝。墓后用灰沙、山石砌筑护土墙,成半圆形,直径44米,绕于墓外。墓前约50米处原有石牌坊1座,现仅存残石柱、残石础。再前,有石人1对(文武官吏佣)、石马1对。这墓在全省的明墓中属于规模大、板筑精工的典型,而且保存较完整。
历史沿革
湛若水墓为湛若水的墓碑。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可惜在1989年遭盗掘破坏,墓碑被砸(现白云石碑是1991年其后裔子孙重立的),破棺弃骨。破案后,仅追缴回18个彩绘小陶佣。
纪念人物
湛若水(1465―1560),字元明,号甘泉。明代著名理学家。增城新塘人。弘治十八年(1505)进土,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,官至南京礼、吏、兵三部尚书。弘治七年师事陈献章(白沙),成为陈白沙晚年得意弟子和学术继承人。后与王守仁(阳明)同时讲学,二人交谊甚好,各立门户。一时学者称“王湛之学”。著有《湛甘泉集》!
关注作者,更多精彩文化分享